内容提要:本文运用现代经济学对传统公有制理论及其作了系统批评,剖析了传统公有制在实践中的异化形式,讲解了现代公有制的基本内涵。本文的主要推论,是倡导废除私人物品生产范围的公有制,扩张公共物品的公有制。
本文结论
现代经济学对公有制问题到底有哪些怎么看?什么是传统的公有制?什么又是现代的公有制?本文通过系统介绍、评论现代经济学的有关看法,对这类问题作了回答,并产生了下述认识:
1·传统公有制的弊病不在于公有制本身,而在于私人物品的公有制,即公有制形式与私人物品的结合;适当的、需要扩张的、并也是现代的公有制是公共物品的公有制。 2·公共物品公有制的进步,更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需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应该体现为公众对公共物品的不断扩大的占有上。多少年来,中国理论界和意识形态控制者在公有制问题上的失误,莫过于对公共物品公有制的忽略。
3·在私人物品生产范围(一般也是角逐性范围)打造国家所有制从根本上说是没出路的。获得收益过去是打造很多国有企业的目的,而诺斯教授发现,国家常常为了收益而进行无效的产权买卖,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增长(菲吕博腾等,1972,207页)。
4·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仍然是国有企业。目前改革的重点是“破产”与“重组”,应该再加一个“退出”,必须要加快国有企业在角逐性范围的退出节奏,甚至在商业银行范围、一部分基础产业范围也应该适合退出,把退出后留出的空间让给私人投资主体。
5·中国正在发生社会大转变,对社会危机的担忧是大家的一同心态。历史证明,在这种年代里最易产生乌托邦主义,也最易对所有财产的公有制产生幻想。而诺斯对历史的研究证明,英国经济能成功地摆脱17世纪危机,可以直接地归因于渐渐形成的私有产权规范(1981,174页),这当然是针对私人物品而言的。要清醒地认识到,只须大家坚持公共物品公有制的首要条件,其他范围私有制的充分进步将使大家更有能力摆脱所有危机,并帮助大家强大起来。 一·有关定义的内涵
关于公有制问题的很多争论是由于大家对有关定义的内涵没统一认识引起的。本文将根据大部分学者约定俗成的惯例来用一些基本定义。约定俗成定义的内涵不可以任意去“进步”,不然,大家没办法相互交流,科学也没办法进步。比如,“猫”这个定义不论如何进步,也不可以成为老鼠。当然,一旦有了新的科学发现,就需要创造和用新的定义,但这样的情况是不多见的。不理解这个道理常常引起无谓的争论。 本文讲的私有制是指:财产权利的全部或一部分明确界定到个人,个人在享有财产权利时具备排他性,并可以自由出售权利,在出售时获得肯定的收入;私有者之间还可以达成契约,打造起组织以在一定量上替代他们之间的市场关系,但在这个组织中,个人拥有退出权利,并在退出时保留我们的财产权利(Cheung,1987a)。这种组织奉行的原则仍是私有制的原则。
本文讲的公有制则是指:在一个组织或合作关系中(公有制一直存在于组织或合作关系中),财产权利没界定到任何个人,而归是肯定的一同体或财产所有者之间的合作组织,其他人都无权排斥别的人用财产,大伙都可以为用这一财产而进行自由地角逐;任何个人在退出一同体或合作组织时,他原享有些财产权利同时消失。在公有制产权结构中,没排他性的用法权,没出售权,在限定的状况下,不可能从用公共财产中获得净收入(Cheung,1987a)。公有制的主张者还觉得在这种产权结构中,每个人权利都是平等的,但实践证明这只不过纸面上的理想。
本文所讲的传统公有制,是指类似国内建国后长期实质存在的、被以往正统意识形态指觉得“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结构形式。这种产权结构形式除去有一般公有制的主要特点外,还有其他几个不为大家所注意的特点:
1·传统公有制在私人物品1生产范围打造公有产权,甚至在私人物品的消费范围干预买家权利。这个特点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历史上存在过的公有产权,乃至如今一些国家的公有产权,一般只限定在公共物品1的生产或消费范围,而较少在私人物品生产范围打造公有产权。
2·传统公有制的“理论”刻划与现实之间存在相当差距,笔者把这种差距的产生称之为“异化”,这种异化是传统公有制得以存在肯定时期的基本缘由。后文将对此进行专门讨论。
3·传统公有制企业一般具备所谓“政企不分”的特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依据上级行政部门的经济计划指标作出安排,企业管理的目的约束不是收益最大化,而是上级计划指标。企业不只承担生产任务,还承担职工的社会保障任务和相当一部分公共商品的提供任务。全社会没有约束企业生产经营的市场机制。 二·传统公有制理论的基本失误
(一)人性假设的错误
传统公有制理论以如此的哲学信仰为基础:社会没抽象的人性,人性伴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的推论是:在公有制关系之下,大家将抛弃私利需要,产生大公无私的观念;大公无私观念又使“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不可能存在,便有益于国家计划的实行,从而产生一个有序和理性的计划经济。传统经济体制的世界性失败,证明这一套哲学信仰是不可以成立的。 大家已经熟知从古典经济学开始的“经济人”假说,把经济人描述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这个假说有两层涵义,一是说,人一直追求自己个人的利益,而不是一同体的利益,人是利己人;二是说人可以把握怎么样使我们的利益最大化,人是理性人。一般而言,这个假说是一个具备常见现实性的假说,但这个现实性却常常遭到怀疑。因为很多怀疑不无道理,后来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进步了这个假说,使这个假说的内容大大丰富了。
一方面,从利己人这个层面看,现代经济学觉得,经济行为者是追求预期功用的最大化,这个功用应该满足行为者各种各样的偏好,不仅能够满足诸如对苹果、橘子等有形物品的偏好,甚至还可以满足伦理上的偏好。如此一来,经济学把现实日常的人的行为差异看作是偏好或者功用函数的差异,甚至少数人的些微的利他主义,也被看作他们的特殊的功用函数,而不是背离一般原则的特例。除此之外,人的利己主义特质在斯密那里尚未包括损害别人的意思,而现代经济学的很多作者则觉得,在条件适合时,利己人会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搞机会主义。 其次,从理性人这一层面看,现代经济学已不再坚持行为者有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而是觉得经济行为者通过估计每种结果实质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成效,来估价他的行动的预期功用。行为者当然遭到信息获得本钱与自己信息处置能力的限制。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他尽量地作出适当的决策。基本看法仍然是,经济行为者是理性的,他们在各种约束的限制下,追求预期功用的最大化。 人的理性甚至是一种心理倾向。著名“心理剖析学派”学者C.G.荣格在1933年的著作中说:“依据大家理性的假定,任何事都有它的自然规律与可以觉察出来所缘由。对此大家深信不疑。象如此的因果律就是大家人的最神圣的信条之一。在大家的世界里,大家不允许任何无形的,专断的和所谓超自然的力量存在。……爱好秩序井然的人难免会厌恶偶然事件的发生。偶发事件常常会打破常规,使预料的事情失去正常状态,因而叫人有无所适从之感。大家对无形力和偶发事件都感到厌恶,由于他叫人感到好象有某种鬼神或外在之神在作祟。……因为这类都违法理性原则,所以自然会被鄙弃”(荣格,〔1933〕1987,123-124)。根据这个看法,人类社会有厌恶冲突、寻求秩序的心理倾向。
中国古时候就有利己人假说。尹文子云:“今天地之间,不肖实众,仁贤实寡;趋利之情,不肖特厚,廉耻之情,仁贤偏多。今以礼仪招仁贤,所得仁贤者万不一焉;以名利招不肖,得不肖者触地是焉”(转引自梁启超文)。大儒孔子和管仲,大体上也持这种怎么看。 (二)对劳资关系认识的错误
大家了解,马克思觉得资本统治劳动是不公正的,这个论点主要基于马克思的价值判断,因此无所谓正确与否。但,假如从经济规律方面考察,这个论点就值得怀疑了。
张五常曾说,企业是一个合约,在这个合约中,“到底是企业家雇佣工人,还是工人雇佣企业家并不了解”(Cheung,1978a)。张五常在这里事实上强调哪个雇佣哪个是有条件的。假如大家把“雇佣”看作是某种要点的所有者对其他要点所有者的支配行为,那样哪个雇佣哪个是可以搞了解的;而且可以觉得,在大部分状况下,资本所有者雇佣其他要点有其内在的势必性。 国内学者张维盈先生曾论述过资本雇佣劳动的合理性,他觉得,觉得财富作为信誉指标的靠谱性,是资本雇佣劳动的主要原因;而管理者劳动在信息方面的隐蔽性,又是资本所有者把一部分支配权出售给管理者的主要原因(张维盈,1994)。这个剖析当然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张维盈忽略了其他一些技术性缘由。
假如管理者的选择权由资本所有者决定,管理者当然不可能解雇资本所有者,但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技术性的问题,由于金筹资本在质上是统一的,价格(利息)是由市场决定的,不论雇佣大家都一样;至于用金筹资本转换为有质上差异的实物资本,那是管理者的决策问题,而不是雇佣问题。劳动要点则不同,它在质上是有差异的,管理者为了保证拥有素质合乎需要的劳动者,进一步说为了用资本不断替代劳动而减少管理本钱和生产本钱,需要有解雇劳动者的权利。显然,把管理者的选择权界定给资本所有者,买卖本钱要低得多。 进一步剖析,假如没有买卖本钱,就不会有资本对劳动的雇佣,甚至不会有企业。从理论上不难证明,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者每人将用我们的资本进行生产,那就是自己雇佣自己,雇佣问题也就没有了。 综上所述,资本家、管理者和普通劳动者这三者作为资本、管理和劳动三种要点的代表,劳动者出于不利地位。这主如果由生产的自然性质决定的。
(三)对财产属性的狭隘认识
把物品(财富)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两种形式,是现代经济学的收获,国内中年轻人学者应该大多能领会这种区别的要紧意义。在马克思那个年代,主要把有形物品看成是财富,目前看来这种认识过于狭隘了。公共物品是更要紧的财富。第一,公共物品也给大家带来功用,而且是私人物品很难替代的功用。比如安全这种功用每人都是需要的,且通过国家安全体系来提供才有较高效率。第二,公共物品的进步可以减少买卖本钱,为社会经济的产品化、专业化提供条件,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进步。第三,公共物品一般能施惠于社区广大成员(成效外溢性的结果),更能体现社会主义追求平等的目的。 狭隘财富观在理论上的一个恶果是致使对所有权的狭隘认识。一讲所有权,大家便谈的是私人物品的所有权,而忽略了公共物品的所有权,好象一个社会搞了私人物品的私有制形式,就是私有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需要有如此的认识:只须一个社会维持公共物品的公有制,就不可以说是私有化;只须公共物品公有制在扩大,就意味着公有制在扩大。遗憾的是,国内主流意识形态控制者到今天不可以认识这个道理。 (四)传统公有制伦理基础的矛盾
传统公有制理论把社会公正的达成当作打造公有制的目的之一。假如把公正理解为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譬如较小的基尼系数),那样,从传统公有制实践的历史经验看,这个论点是不可以成立的。这里的深刻矛盾在于,公有制不可以有效制止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夺,由于公有产权的控制者的行为同样可以是隐蔽性行为,即普通成员根本很难监督控制者,控制者的贪占行为几乎是不受制约的。而依赖诸如思想教育如此的方法约束控制者根本不具备常见的可操作性。 当代社会科学没一种关于社会公正的理论被大部分学者所同意,缘由可能是社会公正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原故。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包括了对社会公正的理解,J.罗尔斯(Rawls)提供了关于在“无知之幕”下社会公正的形成的理论(1971),而D.弗利(Foley)则从人的基本心理感受出发对公正的内涵作了剖析(1967)。所有这类剖析尽管有其片面性,但都比大家过去的理解要深刻很多,非常值得大家借鉴。
(五)传统公有制的逻辑首要条件--计划经济规范不可以成立
马克思觉得,资本统治劳动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况的规范基础,因此为了消除无政府状况需要打造计划经济规范,而计划经济规范需要靠公有制来保障。目前来看,这一论点的基础已是十分脆弱。 二战前就有欧洲学者证明计划经济在实践中的不可操作性(米赛斯,1927,106页;N.P.Hayek,1944,1952),用现代的经济学术语来讲,计划经济规范的买卖本钱过于巨大,以致没办法运行。马克思注意到了市场经济的买卖本钱,而忽略了计划经济的买卖本钱。
值得注意的是,计划经济论者曾十分赏析荷兰经济学家廷伯根和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早期对计划经济规范的一定,这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进步了一套宏观经济系统的数学讲解模型,不只他们自己赏析,也被“计算机乌托邦主义”所推崇。却不知在这两位学者的晚年,都修正了我们的怎么看,廷伯根明确不赞成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规范,而弗里希则更杜撰了“延迟经济学”和“玩计量经济学”如此一些名词,来表达他对计量经济学应用的忧虑。 既然传统公有制的逻辑首要条件不可以成立,其自己又怎么样成立?
(六)对产权效率认识的错误
传统公有制理论觉得,公有制产生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因而可以大大解放生产力,并产生经济效率。这个论点的错误也是显而易见的。另一种颇有迷惑性的看法在国内仍大行其道:觉得公有制企业可以通过加大管理来提升效率。经济学家廷伯根也赞成通过管理出效益,他说:“依据多次讨论的结果和各种不同管理结构的经验,很多欧洲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得出了结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对企业的效率来讲,不如它的管理素质那样要紧。在别的特点当中,官僚主义的趋势应当降低到最低限度,所以,假如选择公共企业作为促进国家进步的方法,效率未必成为绊脚石。更确切地说,没足够强大的私人资本可供借助才是决定性的问题”(1984,358页)。这种论点对国内官方影响非常深,但这其实是一种乌托邦主义。
所有权问题的核心是什么?诺斯过去有一个经典的回答:所有权要解决效率问题,而所有权的效率取决于好的刺激结构,后者又取决于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一致;这两者越是一致,刺激结构就越是好,效率也就越高(诺斯,1981,5页)。在这里,所有权问题的剖析在“效率”、“刺激结构”和“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三个层次上递进。在传统公有制体制下,个人具备强烈的“搭便车”倾向,因而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差距有扩张趋势,其刺激结构势必是低水平的,效率低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张五常有另外一种认识:在公有制结构下,每人竞相用有限的资源,都去追求超越边际本钱的边际收益(租金),结构势必致使租金损耗至零。因此,“把社会的大多数有价值的资源托付给如此一种结构的财产权,是没任何一个社会可以承担得了的”。公有制结构能否通过一套严格的管理规则来限制大家的行为,以降低租金的消耗?张五常觉得,这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其买卖本钱太高,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因此,纯粹形式的公有制难得发现(1987b)。
有不少学者曾以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效率情况,来证明国内国有企业规范的可行性。其实,据阿尔钦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因其特殊的政治规范环境而具备私营企业的特征(阿尔钦,1987)。即便这样,西方国家的国营企业的效率低下是常见的。
(七)对实行传统公有制社会后果的批评
传统公有制的社会后果怎么样?黄仁宇对此有过深刻剖析,他觉得中国传统社会不可以进行数目字管理。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就是预算约束不可以硬化。看来,不只企业有一个预算约束硬化问题,所有政府机构都有这个问题。怎么样硬化预算?黄仁宇有非常精到的见解:“先要承认私有财产之坚定性,这样其下层机构才能有确切加减乘除的公数。”进一步说,“私人财产之享用出售,也要脱离专制皇权和宗法社会的限制与垄断”(1991,159页)。国内历史学家秦晖、苏文证明国内封建社会并没真的的私有制,而农民在本质上第一作为私有者才体现了他们的革命性(1996)。这是历史学家所看到的私有财产规范的重要程度。
传统公有制的社会后果不止于此,传统公有制会刺激大家就算是卑微的享乐,在国内具体表现为大家对大城市生活的追逐。由于对私人财富积累的限制,大家没办法通过私人财富的积累来弥补公共物品占有些不足,也就是说,私人财富的积累程度在任何不同地方没大的差异,于是,大家势必追逐对公共物品的占有。而公共物品的提供一般在大城市相对丰裕,于是大家自然努力争取到大城市生活。这种情形特别会吸引常识资源较好的人到大城市去,他们的角逐条件比别的人要优越一些。更通俗地说,传统公有制不勉励大家到艰苦的地方创业。美国近代有一大量中产阶级冒着生命危险去拓展西部边疆,只不过由于西部边疆为大家提供了“较多的促进个人自己利益的机会”,使得边疆居民的性格特点是“物质主义的、好移动的、才艺双全的、有创造力的、豪爽的、乐观的和民族主义的”(比林顿,1974,下册,425-433)。相比之下,大家熟知的状况是,传统公有制下大家总想坐享其成,失去了创业进取精神,只不过一味地在政府提供商品的范围“拥挤”。有人用文化种类讲解这种差异,其实与文化何干,只不过规范差异而已!
三·传统公有制在实践中的异化 本文剖析到这里,必然产生如此一个问题:既然传统公有制有很多弊病,为何它可以存在这很多年?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单独讨论。这里的秘密在于:纯粹的公有制因其买卖本钱极高,大家便创造了一些规范来弱化公有产权的公共性质,使传统公有制发生了异化,也就是说,实践中的公有制背离了其经典内涵。就国内而言,对公有制的异化方法有:
1·户籍规范。中国的户籍规范与宪法规定的全民所有制之间存在紧急的冲突,这是一些肯动脑筋的人早已发现的事实。但,户籍规范却弥补了公有制勉励功能的不足。你要进大城市,就或许会认真念书考大学;你要不听领导的话,就可能送你去农村同意改造。这就是勉励。
2·转换工作的限制。大家从一个差的企业进入好的企业是受限制的,这也与全民所有制的性质相矛盾。不难理解,这也弥补了公有制勉励功能的不足。
3·等级规范。传统公有制理论强调主人翁的意义,但事实上却广泛存在明显的或隐含的等级规范。大家对此再熟知不过了。等级的存在保护了集团利益,不然有哪个还会为我们的等级的晋升而努力?至于等级的晋升规则是不是合理,则另当别论了。
4·行政分割。行政分割对保护前三种异化方法起到了一种辅助用途。
要从两方面认识上述异化方法有哪些用途。一方面,异化使传统公有制本来具备的僵化性有所减弱,而不至于崩溃。这是有历史证据的。比如,1958年曾试图取消各种异化形式,结果是灾难性的。其次,各种异化形式终究不可以解决传统公有制的固有弊病,因此,其效率仍是低下的。
四·现代公有制理论
现代经济学并不不承认公有制的意义,只不过否定前述传统公有制的意义。事实上,已经有现代的公有制理论,这个理论的要素是:
(一)有效率的公有制只能针对某些公共物品来打造
公有制产权的产生与界定物品产权的买卖本钱有关。通常来讲,在用中排他性权利容易形成的私人物品,其产权界定的买卖本钱较低,因此应该打造私有产权规范;至于公共物品,状况就复杂了。某些公共物品在用中容易“搭便车”,产权界定本钱非常高,非常难做到“明晰化”,公有产权便有了存在的意义;“搭便车”现象的存在足以使任何公共物品的私有者不堪重负,其权利很难得到保障。更为要紧的是,在相当大的数目域里,公共物品一般具备边际本钱接近零的特质,即是说“搭便车”的增加未必致使本钱相应增加,这就大大减弱了公共物品公有制的效率损失。 但,不是所有公共物品都要实行公有制,有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组成社团来享用,大家可以通过社团规则来解决“搭便车”问题。 概言之,公共物品的公有制不同于其他种类的公有制,它可以是一种有效率的、因而也是一种适当的公共产权规范。这一论点已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本论点,并得到了广泛承认。即便最极端的自由主义之者,也不反对在肯定条件下打造公共产权。著名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H·西蒙斯倡导用政府的力量来缩小大企业和工会的规模,在这种政策导致不可同意的效率损失的地方,他倡导实行社会所有制(里德,1987)。
(二)社团理论
社团(Clubs)理论或会所理论是60年代将来进步起来的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分支。严格地说,社团理论并不是是研究公有制的理论,其最大的应用是用于剖析政府权力分散化、等级规范与财政联邦制等问题,但这一理论对理解公有制问题大有启示。 社团是一种组织,它对我们的成员提供推荐的集体产品(一般在某种程度上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并根据某种平等的或有时是歧视性的规则向社团成员收取成本,以支付集体产品的本钱成本。假如社团的成员资格可以产品化(在免费进入的状况下其产品化的价格是零),则社团事实上奉行私有制的原则;假如相反,则社团奉行公有制原则。后一种情形一般是政府治理结构,其他范围非常难看到。
(三)正常状况下政府治理结构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公有制结构 诺斯觉得,国家需要提供促进经济活动的公共物品或基础设施(1981,230页)。现代政府提供的典型物品是社会秩序、疆域安全、大众信息、经济稳定、居民基本保障、基础教育等无形公共物品和表现为基础设施的有形公共物品。除此之外,帮助私人企业防止一部分(外部性非常强的)投资风险,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产出与分配中实行强制权。作为极端公有制形式的政府治理结构,其所有成员是所有者(除非依法剥夺),于是,产生了公民定义。公民虽然是所有者,但没退出权,或者退出(如深山隐居或占山为王)的本钱极高。移居海外虽然离开了一个政府治理结构,但又进入另一个政府治理结构。假如公民移居海外时有福利的损失,政府一般不会给予补偿,这是典型的公有制特点。
由于政府治理结构的强制性与它对个人会导致很大的外部性(少数服从多数时,少数人得到负的外部性。参阅 Buchanan,J.M. and Tullock, G.,1962),公民需要享有肯定的所有者权利,尤其是遴选政府官员的权利,这种权利在法律上表现为公民权。真的保障公民权的国家是民主国家。
假如公共物品的外溢成效不可以由权威机构界定给公众,可能发生公共物品私人占有些情形,或者公共物品主要为少数特权者服务。甚至在肯定状况下政府也大概完全为少数私人的利益服务,这时,政府治理结构就不再有公有制的性质,而成为少数人的会所。 (四)公有制为主导的意义
公共物品公有制这种产权结构在以往的历史年代让人们所忽略,但在当今年代它以日益扩大的势头遭到学者的瞩目。伴随社会的进步,公共物品的范围和数目在大体上看是增加的,这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奥尔森注意到:在任何状况下,发达国家里政府用于处置至少已意识到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有关事务的支出占国民产出的比重已大为提升。……伴随时间的推移,外部性和集体物品在美国(或许还有其他发达国家)显然愈加看上去要紧(奥尔森,1965[1971],212页)。诺斯也注意到,“当今象整个历史一样,很多资源更接近公有财产,而不是专有财产”(诺斯,1981,5页)。
关于公共物品的上述变化趋势,显然会对人类社会的权利关系或规范安排发生要紧影响。大家了解,现代社会的人力资本日益显示其重要程度;人力资本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进步水平和社会公正程度。从发达国家的情形看,社会福利和个人收入愈加与人力资本水平呈强有关,而与物质资本拥有水平呈弱有关(贝克尔,1964)。而决定人力资本水平的教育和健康投资一般是现代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仅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物品公有制在现代国家已具备主导用途。 参考文献(按文中初次出现的次序排列):
菲吕博腾等,1972,产权经济理论:最近文献的一个综述,《财产权利与规范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年。
诺斯,1981,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年。
Cheung,Steven .N.S,1987a,经济组织与买卖本钱,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2-58,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
斯蒂格里茨,1993年,《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荣格,1933,《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198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梁启超:《管子评传》,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
张维盈,1994,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上海三联出版社。
Rawls,J.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D.Foley,1967.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he public sector.Yale Economic Essays 7,45-98.
米赛斯,1927,自由与兴盛的国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N.P.Hayek,The Road to Serfdo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4.
N.P.Hayek,Inp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2.
廷伯根,1984,作为学习过程的进步合作,358页,载《进步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Cheung,Steven .N.S,1987b,公共财产权,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1-548,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
阿尔钦,1987,产权:一个经典注解,《财产权利与规范变迁》(原文源于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年。
黄仁宇,1991,159页,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1月版。
比林顿,1974年,《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里德,1987,芝加哥学派,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1-452。
Buchanan,J.M. and Tullock, G.,1962 “The Calculus of Consent: Logical Foundation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
Olson,M.L.1965,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上海三联中文版,1995年。
22.贝克尔,1964,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